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500青年“挺进”大别山:从“象牙塔”到“希望的田野”

2021年08月16日 11: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合肥8月15日电 题:500青年“挺进”大别山:从“象牙塔”到“希望的田野”

  作者 张强 储玮玮

  “从‘象牙塔’回到‘希望的田野’上,也许很苦很累,但农村大有可为,处处都有‘发光点’。”安徽省岳西县创业青年方红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曾是中国首批国家级贫困县,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外出务工。自2013年起,岳西县实施“大学生回乡工程”,目前已有近500名青年“归巢”,助力家乡“蝶变”。

  大学毕业后的方红在上海一所国际学校就职。一次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她发现木制工艺品有着广阔的国际市场。2014年,方红辞去上海的教师工作,回到家乡响肠镇,“玩”起木制工艺品。

  方红介绍,她的产品原材料均选取当地的桑枝、茶枝、秸秆等作物,旨在打造原生态手工艺品。在众多产品中,中国的传统屏风深受海外市场欢迎,将中国文化和西方习俗进行融合设计,已成为“爆款”。“我们取材于桑木,国外称之为‘灵魂木头’,因为它每个爪牙都不同,每根树木都可称之为孤品。”

  经过7年的创业积累,方红团队目前已研发出3000多款不同风格的产品,涵盖17个大类,年销售额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其中,七成以上的产品出口至海外,主要包括西方节庆装饰、家居饰品和儿童玩具等。

  “我们的产品遍布32个国家或地区,主要销往美国、意大利、法国、荷兰等。美国市场最好,约占三分之一。”方红说。

  随着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安徽有越来越多像方红一样的高素质青年人才来到农村。他们把新技术、新理念带到田间地头。

  初见合肥市浅水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潘军杰,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带着草帽的他,顶着烈日在田间拔草。他们一家三口住在养殖基地边的一处小房子里。

  潘军杰是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人,一直在外地从事轮滑培训教育。“90后”的他已是国家速度轮滑高级教练员、轮滑国家一级裁判员。

  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潘军杰回到家乡了解并接触到水产养殖行业,自此他便与稻、鳖结缘。潘军杰说,回来的主要原因还是家乡情节。“在外打拼老感觉自己像浮萍,回到家乡才能感觉到脚着了地。”

  目前,潘军杰累计承包了200多亩土地,主要进行老鳖、水稻、龙虾综合种养,先后带动数十名当地村民就业,指导当地养殖户生产。同时,他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潘军杰介绍,放弃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气,真正投身农村后发现有很多困难。

  “这几年一直在往里面砸钱,全部身家都投进去了。农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行业,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我估计明年公司就能走上正轨,就能见回头钱了。”潘军杰笑着说。

  经过几年的沉淀,潘军杰已成为稻鳖种养的专家,正在申请养殖专利。下一步,他计划扩大养殖规模,走绿色生态、品牌化路。

  中国传统古村落——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罗城村靠近九华山,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民歌的发源地。

  “这里山清水秀,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扎根。”罗城村“一见如故”农家小院负责人周晶晶说。

  周晶晶之前是某直播平台的一名美妆博主,向往田园生活的她决定“转战”乡村。2020年底,22岁的周晶晶和26岁的王坤来到罗城村,租下一间农家小院,经过重新装修,打造成为一家新式餐饮小店。

  周晶晶负责短视频拍摄运营,王坤负责店面日常运营,她们把自己的生活拍摄下来放在网上与网友分享,如今,“一见如故”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之前村里多为老人,我们实施田园乡村综合体验项目后,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新保障、新项目让有志青年们纷纷来罗城发展。”罗城村党委书记姜锦忠介绍,当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摸索出文旅助农的发展新路子。(完)

编辑:刘浩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