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休宁·有滋有味】榆村粉丝尽韧爽

2023年11月28日 18:20 来源:中新网安徽

  小时候,炎炎夏季的下午,总喜欢到新安江里嬉水。玩到筋疲力尽,就湿漉漉地上岸,坐在长干塝的水埠头上歇息。往东南方向眺望,十几里外,有一座宝塔矗立山头;塔顶依稀可见长着小树,有棉花一样的云朵在塔后面慢慢飘浮。

  大人告诉我们,塔叫辛峰塔,明朝的,好几百年了,有许多故事的,一时半会说不完;塔下面的村子叫榆村。

  于是,秋天去榆村了。对我们来说,算是一次“远足”,得要大半天时间。

灵秀榆村 方红光 摄

  湛蓝的天空,疏朗的田野。宝塔下面是一块块不规则的田畴,一垄垄红薯的藤蔓在匍匐游走,给这个时节留下最后的翠色。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在翻挖,一锄头下去,往上一扒拉,就是一个硕实的家伙出土。锄锄不落空,一垄到头,大大小小的红薯呈线状散布着。村民转过身来,把它们一一拾进俩簸箕里,堆满后,一根扁担吱吱呀呀地挑着就顺着田埂上了回村的路。

  这块地算是整完了,按村俗,任何人都可以去“捡漏”,我们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斩获总是有的,也不乏一两个大块头,引发大大的欣喜。

  地的另一头有未烧尽的火堆,火很热烈奔放。我们把红薯塞进滚热的灰里。半个时辰,拨拉出来,剥去焦黑的皮,迫不及待地吃将起来,烫得嗷嗷叫。

  那瓤糯软如面,有一股刚出土红薯的特有味道,清新淡甜,莫非就是地气吧?

  我闹不明白:为啥这里大片的土地都用来种红薯?收那么多红薯吃得完吗?

  回家两边嘴角黑黢黢的,父亲问怎么回事?我一五一十道来。

  “红薯都拿来做粉丝了,榆村粉丝蛮有名的。”

  那时炒粉丝是我家餐桌上一道常有的菜。粉丝两角钱一扎,斤把重。粉丝最好用肥肉片炒,油光闪亮,润滑韧劲,很下饭的。

  肉要凭票买的,一月每人才半斤,所以更多时候粉丝是素炒。

  经常加持的是韭菜、豆芽、蒜白段、豆腐干,偶尔也有切得细细的笋丝,起锅装盘是务必要洒黑胡椒粉。全家人同样吃得高兴,以至我至今还对粉丝馅的包子存有一份深深的热爱,当然,里面拌进了香菇丁、猪油渣什么的。

  父亲更喜欢用粗粗短短的粉丝头炒,说有筋道、有嚼头,炒时间长些也不会粘连,还好入味。因此不时地打发我去买残剩的粉丝头,这让小店的伙计都觉得很奇怪。

  地里长的土头巴脑的红薯怎么变成柔长纤细的粉丝?这个问题我总想弄明白。

  我还挺执着的,以至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念想。

  再去榆村已是多年以后了。还是秋天,天高云淡。从辛峰搭下过,举目注视:多年不见,别来无恙?它默默无语,身子骨看上去还结实。

  塔顶上,几只老鸦在盘旋绕匝。

  周边的地里,挖红薯的村民散布着,大多是妇女和老人。一妇人已挖了大半,在地头休息。我拿起她的工具,意欲帮忙。

  “你行吗?”妇人一脸疑惑。

  我拿起家伙就抡。这个东西有两个齿,专挖红薯的。一无果,二未遂,三下,只听“咔嚓”一声,带出了半个,家伙上满是乳白色的红薯汁。

  我不甘心,又狠劲一下,一个大红薯又被生生挖成两半,惨不忍睹。

  我大窘:破相了,破相了。

  妇人“噗哧”一笑:你也不是一个干活的人。

  说罢,她把我挖的破红薯用红薯藤捆扎了一下递给我,算送我了。

  我要付钱,她又笑了:这值什么钱啊。

  见她很友善,我就打听村里哪家在做粉丝。

  “往前走一点就到藏溪村了,那里现在家家都在做。”

  一进藏溪,仿佛到了一个粉丝大作坊,家家户户都在忙乎,院子里堆满了红薯,空气里氤氲着粉丝特有的气息。

  选薯、清洗、粉碎、洗粉、沉淀、晒粉、打浆、浇浆、蒸粉、晾粉、刨丝、晒丝……做粉丝的工序一览无余。

  据说藏溪村古法手工粉丝制作已有120多年历史,这么多道工序,均为纯手工,谓之“古法手工”。

晾晒粉丝 王莉 摄

  走进一家院子,一位老人家正忙进忙出。我与他攀谈,他挺乐意,手里的活可一点没停。

  我不敢插手,没准是帮倒忙。

  “从我爷爷那辈起,就开始做粉丝了,我家可是祖传的手艺。”

  “靠手艺吃饭。”我朝他翘起大拇指。

  “做粉丝最要紧的四道工序是打浆、蒸制、凉冷、刨丝。”

  此时,正在蒸制。柴火灶的灶膛里,火烧得正旺,几个木制的屉笼冒着雪白的蒸汽。大约要经过三小时的蒸制,一块十几斤重的“粉块”才出炉;再经过一天的晾凉,将成型的“粉块”手工刨成丝,用箬叶捆扎,晒干,好吃的红薯粉丝就做成了。

  “大概六斤左右的红薯才能制成一斤粉丝,很辛苦的。”

  “市场上卖多少钱一斤?”

  “三十块左右,我不是做粉丝的大户,一年挣一两万块钱,好在都是家门口的事情。政府现在很支持,想方设法让我们多卖,还办了个粉丝节。”

  我在村子里转悠。但凡有空地的地方,都晒满了粉丝。有用大篾匾的,也有用竹篙搭起架子,上面整整齐齐挂着一扎扎粉丝,排列成一个个方阵。

  这可是真正的晒秋。粉丝在深秋明亮热烈的阳光映照下,愈发显得晶莹透剔。

  我多少也见识了从红薯到粉丝的“华丽转身”。

  离开时,我买了十斤,鼓囊囊的一大包。天渐渐冷了,我在盘算着该买多少牛羊肉与之搭配,还有六安的大白鹅、巢湖的老鸭、太平湖的胖鱼头……

  数九寒冬,雪花飘飘,一帮朋友围坐一桌,桌中央踞一大火锅,热气腾腾,众人吃得眉开眼笑。

  粉丝即便是配角,总是不断告罄,一添再添。总有人在问:哪里买的?形象不咋地,黑不溜秋的,怎么这么好吃?

  再煮都不糊不烂,又韧又滑又爽。

  其实,它在四季都是百搭的,广结菜缘,和谁都能相得益彰,成为一道佳肴。

孜孜不倦——休宁炒粉丝

  它当然可以做主角的——道地的休宁炒粉丝,当然,也是传统徽州的,佐料无非是笋丝、豆腐干丝等,嗜辣的可放辣椒。

  尽管朴素、家常,却是不可忽缺的,一桌徽菜宴,没有它我以为是不完整的。

  粉丝质地的韧度与劲道,休宁人给它取了名字叫:孜孜不倦,契合了读书人求学路上的百折不挠。

  如此看来,它也是一道励志的菜。

  作者:许若齐

  配音:黄永强

  视频:休宁县融媒体中心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