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我和休宁的故事】韩盛纲:在云端,守望“木梨花开”

2023年07月25日 19:39 来源: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展现休宁人文魅力,记录发展历史变迁,展望未来蓝图前景。由休宁县委宣传部联合中新皖事公众号、中国新闻网安徽新闻策划的融媒体报告文学集《我和休宁的故事》正式上线。文集人物既有老休宁人前仆后继、守正创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的砥砺故事,也有新休宁人热情奔赴、披荆斩棘,开拓新局的兴业事迹。新时代,新伟力,新休宁。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感悟其品格,领悟其风采。

云端中的木梨硔村。陈开曦 摄
云端中的木梨硔村。陈开曦 摄

  新安江源头,800级台阶拾级而上,穿林海,又入云海,藏匿着一处始建明末的古村落,它像是个遗世独立的山中隐士,站在近千米的高山山腰,400多年风雨中,默默无闻,与世无争。

  近年间,它逐渐成了香饽饽、网红地。有人称它是“黄山第五绝”“连宫崎骏也画不出的天空之城”,有人则赞美它为“云端飞村”“浮在云端上的村落”。

  它便是云深不知处,隐世“木梨硔”。

  村中有位年轻人韩盛纲,将云端风景磨进咖啡,装进酒中,与天南地北来往的客,一起淡看流云闲听风,疗愈自心,守望这“木梨花开”的幸福。

背包客:从独自旅游到结伴回家

  “最近生意特别好,从山下带上来的储备物资不多了,今天补给一些制作咖啡和调酒需要的原材料。”一大早,咖啡馆“木梨花开”的主人韩盛纲便背起双肩包,下山去休宁县城采购新一轮的物资。

  从与人沟通的语气腔调到行走村庄的熟悉程度,早已看不出韩盛纲是一位来自浙江省台州市的外乡青年。

  1999年,十七八岁的韩盛纲便独自一人,背着双肩包,来到黄山,当初只是为了旅游。在而后的几年里,韩盛纲也陆续来了几次屯溪,并盘下了一间铺子,做起了时装生意,正式开始了在黄山的经商与生活。

  之后的10年间,陆续开了有10家店,涉及鞋、包、化妆品多个品类。后来,又在宏村接续开了8年的咖啡馆。

  说起与木梨硔的缘分,韩盛纲至今回味起来,都觉得是一种莫名的缘分,一种“命中注定”。

  早在十几年前,韩盛纲报名参加了黄山学院的一门培训课程,在班上结识了一位十分要好的朋友。结课后,这位好友便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好友的家便是在木梨硔村。

  “那时候来这里还不是很方便,我记得中途换乘班车、公交车就换了好几遍,一路上还没有水泥路,不太好走,好不容易到了村子口,还要再从一条古道爬山进村……”韩盛纲当时从早上赶车一直到傍晚才到达村子,满心的疲惫让他一开始并没有感觉到这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是,第二天清晨,推开窗便幸运见到了云海,那种震撼将困乏一扫而尽,我一下子就被这里绝美的自然风光迷住了。”虽然当时游客很少,但韩盛纲觉得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迟早有一天会火,来此创业的想法便在他的心中悄然萌生。

  但当时并未在意,好友后来应征入伍,韩盛纲也重归生活,此后联系也并不频繁。直至5年前的重游,让韩盛纲来木梨硔创业的想法变得愈加强烈坚定。

  “再来到木梨硔,感觉变化很大,山上的民宿越来越多,游客也多了起来。”在村中游走一圈下来,韩盛纲发现山上至今还没有一家为村里年轻人和游客提供多样休闲方式的咖啡馆,“木梨花开”便由此诞生。

  “我要和你当邻居了。”咖啡馆装修时,韩盛纲不禁一瞥,发现隔壁竟然是当年自己好友的家,一种亲切和奇妙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如今,韩盛纲主打咖啡和酒饮,与村中其他经营业态彼此互补、互相照应。长此以往,作为村中唯一的外乡人,韩盛纲与大家处成了一家人。

  “我现在已经是木梨硔的新村民了,回台州恐怕适应不了了。”多年以来,韩盛纲的双肩背包还是当年的模样,只是曾经旅游的孤独身影变成了结伴归家的嬉笑温暖,背包里当年闯荡的单薄行囊也变成了乡亲关爱的蔬果粮油……

咖啡馆“木梨花开”主人韩盛纲。刘浩 摄
咖啡馆“木梨花开”主人韩盛纲。刘浩 摄

不只早C晚A,还有星空云海

  所谓“早C晚A”,“早C”就是早上喝一杯coffee(咖啡),开始一天的工作;“晚A”就是夜幕降临之时,需要alcohol(含酒精的饮料)来结束这一天。

  “木梨花开”,安扎于望得见风景的云端古村,“在生活的漫漫中调和匆匆的早C晚A”。

  喜欢喝咖啡的美国小伙米勒没想到,在中国大山深处的乡野山村,也能寻到一家咖啡馆喝上一杯手冲咖啡。于他而言,咖啡馆是梦想和回忆的归属地。

  “开在云端的咖啡馆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对于一个不太能说中文且离家远的人来说,这很难得。”米勒把这份意外收获的咖啡奇妙之旅,分享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

  自从咖啡馆开业后,引来络绎不绝的咖啡客,他们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还有住在村庄里的年轻人,人们在馆内捧一本好书、品一杯咖啡,抑或在山巅之上的露台饮一杯美酒、瞭望点点繁星 。

  令韩盛纲欣喜不已的是,“早C晚A”,白咖夜酒,当代都市青年所崇尚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小山村里得以实现并受到了大家的广泛欢迎。

  “其实在休宁,像我们这样的咖啡馆还有很多,咖啡文化在这里一路下沉。”韩盛纲将休宁的乡村咖啡馆描述为“一眼望生态,一杯读风光”。用诗人郭力家的话说,叫“人生转场”。

  近几年,休宁县通过盘活利用、改造提升等途径,借助“乡景”“乡情”“乡趣”“乡愁”等元素,大力培育休宁县特色的乡村咖啡馆,构建“小而美”的新型文化休闲业态,丰富乡村休闲度假新体验。

  随着全域旅游迭代升级,乡村咖啡新业态正加速兴起。“民宿+咖啡”“书屋+咖啡”“景区+咖啡”等正成为休宁县民众和游客享受慢生活的时尚消费新场景。

  除了早C晚A,还有星空云海等等绝佳风景,足以治愈来自天南海北的别样人生。

  木梨硔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山脊上,翠竹簇拥,三面悬空,在雾霭流岚中恍若一座“孤岛”。

  30来户人家就住在山脊上,粉墙黛瓦的房屋,依山而建,阶梯状有序分布,像是一架横放在天地之间的钢琴,奏出大自然最美的天籁。

  当地人费尽巧思,让游客“住进风景里”,让心灵在一览整山云海绵延时得以休憩。“休宁县很多美丽的小村庄,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都打造成了各有特色的‘微景区’,游客来看看景发发呆就是一种放松,这也是我选择木梨硔的原因。”韩盛纲说。

  一年当中,木梨硔村至少有百余天都被云海所缭绕。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木梨硔之上,炊烟袅袅,云雾迷蒙,这唯美的一幅山水画卷,令人沉醉。当夕阳依然迷恋在这山间,那漫天的红霞亦将它装扮得非常诱人。

  夜色升起,村庄亮起灯火,仿若云间的灿烂星河。

  木梨硔的夜晚,蓝莹莹的天幕如洗如新,一轮明月悄然挂在上空,还有那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缀满其间。偶尔还能看到流星闪烁着从群星间划过,随即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中。

  在韩盛纲看来,云海、晚霞、日出、星空都是木梨硔村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一年中,我至少能在这里看到100多天的云海,这儿优美的环境是最吸引我的地方。”韩盛纲说,“在木梨硔,感受自然风光,品味淳朴民风,还能和顾客交朋友,静静倾听他们慢慢诉说自己的故事,体会他人的别样人生,很有意思。”

星空下的木梨硔村。陈开曦 摄
星空下的木梨硔村。陈开曦 摄

“空心”变“网红”:群里的年轻人多了

  最近旅游市场回暖,来木梨硔的游客也逐渐增多。

  皖南的山村湿度大,进村的台阶不免有些湿滑,当地人心细,铺了一些防滑的黑色石子。

  “这些都是我们村子里的年轻人自发铺起来的,也没有太复杂的商量过程,就是在群里一拍即合,然后就一起去做了。”韩盛纲说,村子里的年轻人共同建了一个微信群,闲暇时候,大家便在群里及时沟通,有时也相约聚在一起,探讨村子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我们还给这个群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木梨硔精英群。”韩盛纲谈及群名略显羞涩,但他认为群里的这些年轻人确实在逐步成长为这个村子未来的“中流砥柱”。

  “随着休宁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曾经名不见经传、老人居多的高山小村木梨硔如今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韩盛纲见证了从“空心村”到“网红村”,木梨硔的美景一次次在网络刷屏的过程,也见证了一个个返乡青年从0到1的成长。

  如今,这个由村中年轻人建起的微信群,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每每看到入群消息的提醒,韩盛纲都备受鼓舞,看到了木梨硔未来发展的勃勃生机。

  傍晚时分,随着夜幕的降临,星星点点的地灯宛如萤火虫照亮了木梨硔旅游栈道,栈道像一条金色的丝带环绕在蜿蜒的山间。从此解决了“天上木梨”夜间出行难的问题,游客、村民漫步其间享受山间习习的微风。

  “木梨硔旅游栈道地灯采用的是柔和的LED照明,不仅光线柔和,还尽可能地避免了对周边生态造成的影响。”韩盛纲说,“目前政府一直比较支持我们,帮助我们去完善一些基础设施。所以客人对于我们木梨硔还是比较认可的。”

  作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和2016年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近年来木梨硔村以“网红”为基础,修缮进村木栈道、设置观景台,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丰富民宿产业内容,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民的特色之路。

  此外,木梨硔村还积极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保持村庄肌理和徽派风貌不变,同时依托生态环境和云海奇观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52户村民开办了30余家民宿,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2022年,木梨硔村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多万元。

云雾渐渐散去,云端古村初现。潘成 摄
云雾渐渐散去,云端古村初现。潘成 摄

  从“旁观者”到“亲历者”,从“过客”到“归人”,韩盛纲与木梨硔一路共同成长,“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多了,天南海北的游客多了,村子活起来了,休宁县政府对我们木梨硔此类小众景点的推广与扶持力度也大了。”

  向未来,韩盛纲决心继续扎根乡村,做好一名乡村旅游推荐官,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与品质,持续讲好来自休宁云端的乡村振兴故事。

  作者:叶智成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