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安徽两会代表委员议戏曲传承:拥抱新媒体 实施振兴工程

2021年02月01日 09:40 来源:中新网

  中新网合肥1月31日电 (记者 张强)“传统的戏曲传播由观众、剧场、演员、剧本四大要素构成,在现代媒介日益发达、资讯海量丰富的今天,其宣传推广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庆市政协副主席洪爱敏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资料图:黄梅戏剧照。 张强 摄

资料图:黄梅戏剧照。 张强 摄

  安徽是戏曲大省,最具代表性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梆子戏等20个本土剧种。现有30多个国有戏曲院团,近300个民营戏曲院团。在今年安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为传统戏曲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资料图:活跃在乡村大舞台的古老戏剧——安徽贵池傩戏。 张强 摄

资料图:活跃在乡村大舞台的古老戏剧——安徽贵池傩戏。 张强 摄

  洪爱敏介绍,当新媒体与戏曲邂逅之后,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载体,通过戏曲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观众可随时利用互联网资源跨时空欣赏经典剧作,并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在场性和交互性极强的特点,加强了戏曲艺术和观众的粘性,拓宽了戏曲的传播渠道范围,为传统戏曲的宣传推广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洪爱敏举例说到,截至2020年12月底,再芬黄梅官方抖音账号粉丝共计13.4万人,获赞104.3万;黄梅戏《邓稼先》在“学习强国”平台播放总量已超2.3万次;黄梅戏名家吴美莲也于2020年2月份开通了个人抖音,到2020年底收获粉丝3.6万,获赞24.3万。

  洪爱敏建议:“要重视现代新媒体在传统戏曲艺术宣传推广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关部门应倡导并支持创建立体化的戏曲传播网络,鼓励支持创作优秀的网络戏曲展示作品,加强新媒体戏曲文化传播的市场监管。

  “虽然处在新媒体时代,但仍然有不少地方院团不会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原创艺术作品。”安徽省政协委员潘昱竹建议,在“拥抱”新媒体时代的同时,地方戏曲传统剧目应尽快“数字化”。

资料图: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省级传承人江进(左)教学生练习青阳腔。 张强 摄

资料图: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省级传承人江进(左)教学生练习青阳腔。 张强 摄

  潘昱竹说,目前部分国有、民间院团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生存困境和市场运营难题,地方对培养戏曲原创力量尤其是青年戏曲工作者重视也不够。有的地方院团人才流失严重,有的剧种出现青黄不接甚至是断档的情况。这让她感到忧心。

  对此,潘昱竹建议,安徽应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安徽各地应组织培训青年戏曲工作者包括编剧、作曲、戏剧理论与评论骨干。通过提高理论修养、提升业务本领,引导安徽戏曲从业者练好基本功,并推荐戏曲传承人参与安徽省内外乃至国家级戏曲交流平台。

  同时,安徽应加快各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数字化建设,应用于地方戏曲政策制定、研究创作、公共文化服务等;加大新创剧目扶持,重点从资金、专业指导方面扶持新创剧目。

  安徽省人大代表、合肥市庐剧院院长段婷婷说,庐剧作为合肥地方戏曲,要创作反映时代精神风范的艺术作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谋划切实可行的剧院艺术发展方向、人才阶梯培养规划、齐全的主创团队、规范的院团管理体系。

  记者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安徽于2017年实施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截至目前共收到申报剧目468个,成功孵化剧目127个。新创大型项目39个,投入扶持资金2570万元;同年,安徽开始对地方戏曲实施分类保护。

  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全省地方戏曲“名师传戏”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以安徽省本土24个戏曲剧种为主,兼顾京剧等7个跨省戏曲剧种,面向该省各类艺术表演团体、研究机构、非遗传习基地等,通过老师选学生、学生选老师的双向选择模式,以“师带徒”形式,为传承发展安徽地方戏曲剧种尤其是稀有剧种、濒危剧种等,培养一批青年戏曲专业人才。(完)

编辑:刘浩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