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寻找坐标上的原点——《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

2021年01月18日 16:41 来源:中新网安徽

  近几年来,尤其是评完高级以后的这两年,见惯了庸常,疲惫于琐碎,就连性格也冲淡平和了不少,不经意间似乎有些懈怠了。眼看40岁了,不过心里从不承认已步入不惑之年,觉得自己依然年轻,还属于青年教师之列。正是基于这样的自我定位,当再次捧读《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后,心里便萌生了寻找坐标上的原点的冲动。

  阅读《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我实际上又开始了一次回望,回望自己18年的教育历程,回望自己的坐标,以期在教育坐标里讲述自己的故事。回望当然不是目的,寻找原点才是最重要的。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想: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稻粱谋”吗?如果仅停留于此,除了每月工资到账的那两天,心底会掠过一丝快乐,还剩下什么呢?这样一权衡,才意识到一个教师要找到原点,才能建构起自己职业坐标,才会有教育人生的故事可讲。

  这个点在哪里呢?

  它在对职业意义的追寻中。我一直在叩问自己:我们赖以生存的教师职业,如果同石匠、木匠这些工匠们一样,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那么我们要读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书干什么?这样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是一个个家庭;育人是我们的使命。也许是正是这样,教师这份职业便有了更加崇高的社会意义。

  它在对自我的不断审视当中。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的工作,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与智慧。而我够格吗?作为青年教师,教书之技与法、育人之道与术,毋庸置疑是欠缺的。诚如王晓春老师所言,我们基本上是靠经验思维,而非是科学思维支撑工作。而据我的工作经历所知,经验一旦碰上新情况就会失灵、失效,而这正有赖于学习。正是通过这样的自我审视,我懂得无论是工作抑或是人生,不会有统一的高度,更无统一的尺度,全在于在自己的努力与把握。不管什么时候,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或接近理想的高度。我起点低,深知自己基础薄弱,唯有勤于学习才能追赶上学生的变化,应对工作的挑战。其实,这样的努力与追寻本身就是意义。对青年教师而言,一切进步的奥秘就在这里。

  我追寻职业的良知。教育是农业。每一位学生,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而是长在大地上的禾苗;只有经历春夏秋冬,才会开花结果。因此,教师的工作不能只着眼于眼前,只关注分数与自己执教的学段,应该像王晓春老师所说的那样,“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你就会忧虑,你就会反思”。为此,我们追求学生分数,但不汲汲于分数;我们在关注升学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品行的完善、心灵的成长。这绝不是空话、假话。“青年教师如果均有这样的良知,多为国家和民族着眼,我们的教育才有未来”,王晓春先生这一观点表面上看不合时宜,但真知灼见里透出远见卓识。

  我追寻教育的常识。“教育是慢的艺术。慢工出细活。”“教师不是万能的,教育没有神话”“教育就是做老老实实耐心细致的事情”。王小春的这些观点无疑直指现实。我们自己过去常常背离这些常识,巴不得学生一天一个样,逼迫他们一个月上一个台阶。现在才发现,其实这样的事吃力不讨好,尽是愚蠢之举。自己干了18年教师,连教育的基本规律都没弄明白。当尝试用这面镜子照自己时,吓出了一身冷汗,现在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我追寻教学的真正旨归。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着眼于学生的学。一切管理、教学,正是落脚于学生之学,努力帮学生成为学习者。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集中大量笔墨,反复强调教之旨归,学之必要。反观自己的课堂,有时展示的是新颖的设计与解读,有时完成的流程的播放,更有时仅是课堂的热闹,而无真正学习力的生长,做了大量的无用功,而忘却了教学的初心与指向,在沾沾自喜中偏离了育人的航道。躬身自省,背脊发凉。

  所有的追寻都是为了寻找教师职业的意义。教师职业人生的坐标当然是有意义的坐标。寻找这样的意义坐标,只是为了让我这只在低空中飞翔的小鸟不迷失奔向太阳的方向,至于它栖息在哪个枝头,是无法预料的。只要它是在有意义地飞,都是在抵达自己的世界,创造自己世界的高度。(张敏)    

编辑:成展鹏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